找到相关内容5721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

   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  天亲菩萨造 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 如世尊言。一切法无我。何等一切法。云何为无我。一切法者。略有五种。一者心法。二者心所有法。三者色法。四者心不相应行法。五者无为法...和合性。二十四不和合性。  第五无为法者。略有六种。一虚空无为。二择灭无为。三非择灭无为。四不动灭无为。五想受灭无为。六真如无为。  言无我者。略有二种。一补特伽罗无我。二法无我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60956110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世间的忍辱和出世间的忍辱,有何差别?

    空性相应故。   “出世间即是解脱(梵语vimoksa)之义、无为之义、出三界之义、空性(梵语sunyata)之义、涅槃(梵语nirvana)之义、登彼岸之义,既然如此,出世间的忍辱当下即是解脱、无为、出三界、空性、涅槃、登彼岸,若达此境界,出世间之忍辱即能无忍能忍,忍而无忍,凡所有顺逆之境逼恼之际,必得迎刃而解,化境为乌有,毕竟解脱故。   出世间忍与世间忍是解脱与非解脱之差别,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160112279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十讲

   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: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十讲   第五无为法者,略有六种:一虚空无为,二择灭无为,三非择灭无为,四不动灭无为,五想受灭无为,六真如无为。   上之四种色心假实,皆是...这些法只是分别心假立出来的,心假立时才有它,不假立就没有它,所以也是因缘造成的生灭法。   无此有为,假名无为,非更别有一个无为之法,在于有为法外,而与有为相对待也,故云但是四所显示。   没有了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43358325746.html
  • 灭谛

    (一)灭谛体相  灭是灭尽义,即择灭无为,由圣无漏智慧的简择力,灭尽惑、业、苦三种杂染法,究竟证会静妙安稳的寂灭果,是即灭谛体相。《集论》解灭谛相文说:“相者,谓真如,圣道,烦恼不生,若灭依,若能灭...有事,永灭没故”;即证寂灭以后,无为之余的所有宿业烦恼所感的有漏诸蕴事,自然灭尽,入无余依位,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为依为住,余所有依事,皆永灭没,故名为没。  以上七名,亦显示断惑的次第:即断惑的人,先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2542989.html
  • 孔子只主张“入世”吗?

    什么还要讲“大彻大悟”、普渡众生?一部《道德经》所讲的是“无为无不为”,道讲无为,德讲有为,道德合一则讲无为无不为,若说只讲出世,就不必讲无不为了;佛讲“无所住心”,法非法非非法,色空而空空,若说只讲...还是“无为”呢?这究竟是“入世”还是“出世”呢?无论是儒还是佛道,都不是在“有为”与“无为”、“入世”与“出世”之间执于其中一个方面。 ...

    云尘子

    |孔子|出世|入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0/23374918225.html
  • 徐恒志答:什么叫心法、色法?

    问:什么叫心法、色法?  徐恒志答:“心法”,指一切心理现象;“色法”,指一切物质现象,除色、心二法外,还有“心所有法”、“心不相应行法”、“无为法”,称为五法。大乘说“五位百法”,小乘说“五位七十五法”。(详阅《佛学大辞典》)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03411298.html
  • 李炳南答:‘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’为什么做了菩萨还要有畏呢?(慧妙)

    问:‘菩萨畏因,众生畏果’为什么做了菩萨还要有畏呢?(慧妙)   李炳南答:菩萨等级甚多,不到无为无缘境界,还有造作。自必仍加体察,此体察即是畏,如俗谨慎之意,此其一。菩萨泛指觉者,见果知因,见因知果,了福祸之果皆从因来,故于造因慎重,是名曰畏。非同凡夫受果后而始畏,造因时而希徼幸得免焉,此其二。

    李炳南

    |析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383812960.html
  • 中国化佛教思想的源流,反省与批判

    如来藏思想与心性思想合流,并与瑜伽行派唯识思想彻底融合,最终完成了印度如来藏学,这是一种心性如来藏类型,或者按照瑜伽行派唯识学的观点看,即无为依唯识学。而中国化佛教正是在此基础上经过重新诠释与发挥发展而成的。   具体而言,唯识思想与心性、佛性如来藏思想合流之形态传到中国后,没有直接围绕佛性如来藏思想侧面展开,而是以无为依唯识思想或者心性思想侧面为中心立说。在中国最先译传的这方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1045338.html
  • 中国化佛教思想的反省与批判

    佛性如来藏思想与心性思想合流,并与瑜伽行派唯识思想彻底融合,最终完成了印度如来藏学,这是一种心性如来藏类型,或者按照瑜伽行派唯识学的观点看,即无为依唯识学。而中国化佛教正是在此基础上经过重新诠释与发挥发展而成的。  具体而言,唯识思想与心性、佛性如来藏思想合流之形态传到中国后,没有直接围绕佛性如来藏思想侧面展开,而是以无为依唯识思想或者心性思想侧面为中心立说。在中国最先译传的这方面经典基本皆是无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3155219.html
  • 中国化佛教思想的源流、反省与批判

    佛性如来藏思想,最后是唯识思想。佛性如来藏思想与心性思想合流,并与瑜伽行派唯识思想彻底融合,最终完成了印度如来藏学,这是一种心性如来藏类型,或者按照瑜伽行派唯识学的观点看,即无为依唯识学。而中国化佛教正是在此基础上经过重新诠释与发挥发展而成的。   具体而言,唯识思想与心性、佛性如来藏思想合流之形态传到中国后,没有直接围绕佛性如来藏思想侧面展开,而是以无为依唯识思想或者心性思想侧面为中心立说。在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50983497.html